焦慮症

焦慮症 焦慮症

焦慮症是甚麼?

焦慮症是一系列以過度焦慮或恐懼為主要表徵的情緒疾患,其特點是會過度地擔憂和預期危險即將發生。常見的焦慮症包括有「驚恐症」、「分離焦慮症」、「社交恐懼症」、「特定恐懼症」和「廣泛性焦慮症」等。焦慮症可以對患者造成顯著的困擾並損害其日常生活。

每人每天都會感受到一定程度的焦慮或擔憂。對潛在的威脅感到焦慮與恐懼是與生俱來的自然反應。因焦慮而產生的不安感有助我們避免危險,但是,過多的焦慮感卻會適得其反。「能力表現」跟焦慮感的關係可以用一個倒轉的「U形」去理解。適中程度的焦慮感會改善工作表現;相反,過高的焦慮感會減低工作表現。

「能力表現」跟焦慮感的關係

當焦慮成病態

要判斷焦慮感是否構成病態,就要視乎焦慮程度與實際遭遇的威脅是否成比例,焦慮是否長久持續,以及我們日常生活的功能受到多大程度的負面影響。在不同種類的焦慮症中,焦慮的程度、持續性及誘發的情況可以有頗大的差別。

 

焦慮症有多普遍?
發病率

焦慮症發病率於不同國家和年齡群組會有所不同。根據《香港精神健康調查2010-2013》,在年齡介乎16至75歲的華裔香港居民當中,廣泛焦慮症的患病率為 4.2%,其他焦慮症的患病率為1.5%。

男女比例

女性與男性患上焦慮症的比例約為 2比1,但社交恐懼症的患病比例並無明顯性別傾向。

發病年齡

分離焦慮症和特定恐懼症大多從童年發病;社交恐懼症大多從青少年或成年早期發病;驚恐症和廣泛性焦慮症大多在成年後較長時間才發病,發病年齡分佈也較廣泛。當然,個別患者的發病年齡也會有所差異。

 

焦慮症的成因是甚麼?

焦慮症的成因是甚麼?

焦慮症的成因涉及遺傳及環境因素。家族病史、童年創傷經驗、父母本身的焦慮表現、生活壓力、缺乏應對困難的技巧等都是造成焦慮症的風險因素。

 

焦慮症有哪些徵狀?
焦慮症的主要徵狀:
思想與情緒
  • 過多的擔憂及不安
  • 預期會發生逼切而又不能避免的危險
身體表徵
  • 突如其來的心跳及呼吸加速
  • 胸部及腹部不適
  • 肌肉繃緊、疼痛及疲倦
  • 口乾
  • 出汗

不同焦慮症種類的徵狀:

 

特定恐懼症(Specific Phobia)

特定恐懼症的病徵是對某些特定事物或情境感到異常恐懼,甚至出現恐慌反應。常見的例子有害怕飛行、處於高處、動物、打針、見血等。患者除了在碰上該事物或情境時出現驚慌失措外,可能在接觸到相關的字眼、圖像時也會感到毛骨悚然,甚至會有嚴重的逃避行為。 有些患者可能會同時患上多過一種的特定恐懼症。

 

 

社交恐懼症(Social Anxiety Disorder)

社交恐懼症是指患者明顯而持續地害怕一種或多種社交情境,他們經常覺得在社交場合中被人注視、檢查和批評。患者很害怕自己會因行為失當而招致羞辱,於是選擇逃避這些場合,又或者在這些場合中不發一言,以減低别人對他們的注意。面對他人時,他們往往會出現心跳加速、面紅耳熱、顫抖、腦海一片空白、說話口齒不清、出汗、甚至呼吸困難、頭暈等反應。

 

廣泛性焦慮症(Generalised Anxiety Disorder)

廣泛性焦慮症患者會經歷持續數天,甚至數月的焦慮感。 焦慮的感覺可廣泛地牽涉到日常生活的各樣事情,例如對工作、家人安全、經濟、疾病感染等都過度憂慮。患者的不安情緒難以控制並容易轉移。 長期的擔憂使患者無法放鬆下來,出現容易疲勞、坐立不安、不能集中精神、暴躁或失眠等情況。

 

驚恐症(Panic Disorder)

驚恐症是於沒有危險的情況下,重複出現原因不明和突如其來的恐慌突襲(Panic Attack),即是患者無故地感到萬分恐懼,而身體又出現恐慌反應,包括心跳急促、呼吸困難、冒汗、顫抖、胸口翳悶、頭昏眼花等。患者往往會擔心這些恐慌反應是嚴重的身體疾病、害怕失去控制甚至即時死亡。 強烈的身體感官不適及心理困擾會令患者盡力去留心及預防恐慌突襲,避開相關的地點或情境,但這些行為反而會令患者更緊張,形成惡性循環。部分驚恐症患者還會同時患上廣場恐懼症(Agoraphobia),即因為害怕驚恐發作而避開人多擠迫或難以即時逃離的地方(如:鐵路站、長途巴士或陌生的隧道等)。

 

分離焦慮症(Separation Anxiety Disorder)

分離焦慮症常發病於兒童時期。患有分離焦慮症的兒童很害怕與依戀對象 (例如父母或主要照顧者) 分開,並會出現過度、與其年齡及發展階段不符的焦慮反應。在思維上他們可能擔心被拋棄,或害怕父母遭遇意外,因而不願與父母分離。在行為上他們可能會在分開時異常頻密地致電父母以求安心,甚至直接拒絕上學。

除兒童時期外,分離焦慮症亦可能發作於青少年或成年時期;分離焦慮的依戀對象除父母、照顧者外,也可以是配偶、子女等親近之人。

 

如何治療焦慮症?

焦慮症的治療主要包括心理治療和藥物治療。

心理治療

認知行為治療的目的是協助患者建立管理自己問題的能力。治療通常涵蓋「認知」、「行為」及「生理」三個範疇。

藥物治療

通常用於嚴重個案。

康復進度因人而異。部份患者的症狀甚至可能在藥物治療初期出現明顯加劇,因此建議與醫生商討治療的細節。如有需要,請盡早諮詢醫生以釋除疑慮及作出適當調節。

 

如何支援及幫助有焦慮症的人士?
照顧者小貼士:
不要責怪:

患者可能會因一些旁人難以理解的原因感到焦慮,乃至迴避社交、不願出門或牽連出各樣的生活不便。家人應了解病況和成因,不要責怪患者,以免令患者更加困擾。

耐心聆聽:

鼓勵但不勉強患者講出感受及困難之處,耐心聆聽,表示諒解患者,給予充分的時間和適當的支持。

規律生活:

給予患者一個安寧舒適的生活環境,並盡量安排患者過有規律的日常生活。

鼓勵社交:

鼓勵患者維持社交活動,例如保持與投緣或感覺良好的人接觸。

了解病情:

讓患者多了解自己的病情,鼓勵或陪伴患者去接受治療及與醫護人員合作。

留意變化:

焦慮症患者亦可能同時受到抑鬱情緒困擾。應留意患者病情的變化,如發現有自殺傾向或行為有異時, 盡快向專業人士求助。

照顧好自己:

支援情緒病患者是長期的挑戰,所以照顧者也需要保障自己的身心健康,懂得讓自己休息和回氣,再陪伴患者走出困局。有需要時也要求助。

 

 

Radio i Care 友心情網上電台 「雨」友同行 音樂伴我行 (周柏豪、李雨陽) 賽馬會社工創新力量:東華三院心靈大掃除 焦慮症患者的所感所思 Radio i Care 友心情網上電台YouTube channel中有關焦慮症的短片
Radio i Care 友心情網上電台 「雨」友同行 音樂伴我行 (周柏豪、李雨陽) 賽馬會社工創新力量:東華三院心靈大掃除 焦慮症患者的所感所思 Radio i Care 友心情網上電台YouTube channel中有關焦慮症的短片

參考資料來源:青山醫院精神健康學院葵涌醫院衞生署兒童體能智力測驗服務網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