響應國際幸福日 實踐關懷與分享
|
每年3月20日是國際幸福日,今年活動以「關懷與分享」為主題,鼓勵大家融入群體,多關心身邊的人,建立連結。衞生署健康促進處高級臨床心理學家何宗偉表示,研究顯示,多與人互相關心及支持,能建立幸福感及快樂感,同時提升精神健康,鼓勵大家在日常生活中實踐關懷,耹聽他人分享,共建幸福社區。 他解釋,研究指出,與人建立良好關係能帶來持續而長久的快樂,不僅可提升個人的自尊感及滿足感,亦可增強對群體的歸屬感。他續稱,這些情感元素不僅可促使人與人之間的接納及支持,還能增強個人抗逆力。 要在生活中實踐關懷與分享,他建議可以從以下幾方面着手: 1. 表達欣賞 真誠地讚賞並肯定他人的努力,能讓對方感到被認同,從而促進良好關係,減少孤獨感。例如用心發掘他人的優點,透過言語、短訊或行動表達欣賞,避免只着眼對方的不足之處。 2. 耐心聆聽 以尊重、開放和關心的態度聆聽他人,鼓勵對方積極表達想法,建立理解及信任。例如給予對方足夠時間表達想法,接納對方的感受,避免在互動時分心或過早作出評論。 3. 正面分享 分享具鼓勵性和啟發性的訊息,能散發「正能量」,令人感到鼓舞。例如與他人分享生活中的愉快經歷,或轉發樂觀積極的名人語錄,也要避免胡亂地傳播讓人感到不安的訊息。 4. 與人聯繫 與親朋好友保持聯繫,分享生活中的點滴,不僅增進情誼,還能建立社交支持。例如多主動與家人分享感受、安排家庭活動,或不時邀請朋友相聚,享受和創造更多愉快的共同經歷。 #鼓勵大家響應支持 他表示,國際幸福日不僅是日曆上的一個日期,更是個機會,提醒我們在日常生活中持續關愛他人、分享快樂。他鼓勵大家響應活動,在日常生活中實踐「關懷與分享」,共建幸福、包容且具抗逆力的社區。 撰文:何宗偉 (衞生署健康促進處高級臨床心理學家) |
文章轉載︰成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