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应拒对精神疾患污名化

培养感恩习惯促进精神健康

每年的10月10日是世界精神健康卫生日,鼓励市民关心精神健康。卫生署健康促进处高级临床心理学家何宗伟表示,患上精神疾病与否并非量度精神健康水平的唯一指标,即使患有精神疾病,只要病情控制得宜,仍可在其他层面上拥有精神健康。他指出,精神健康须平衡多方面因素,若难於管理压力, 亦会导致不良的精神健康。

受新冠疫情影响,世界卫生组织 (WHO)(世卫)估算,全球患有焦虑症及抑郁症的人口比例,比疫情大流行首年上升超过 25%。 世卫藉著一年一度的世界精神卫生日,鼓励民眾优先关注精神健康,成就更美好和健康的生活。

何宗伟解释,无精神疾病并不等同精神健康,并指精神健康包括眾多元素,例如个人自主性、能否适应正常生活压力、发挥潜能、妥善学习与工作、享有良好人际关係、能否贡献社会等。 即使患有精神疾病,当事人仍可以在其他层面上拥有精神健康。例如患上社交焦虑症的学生,只要经过专业诊治及协助,症状稳定受控,亦可继续发展学业和融入校园社交生活,而感到满足。

相反,在职人士若未能有效管理工作压力而致心身俱疲,孤单寂寞,纵然没有精神疾患,便都不算是得着良好的精神健康。所以,无论患病与否,精神健康是所有人都应重视的。

以知足心态细味生活小确幸

他表示,有很多方法可以加强精神健康,例如培养感恩习惯,以知足及感恩的心态细味生活中的「小确幸」,例如一顿饱足的晚餐、寧静舒适的片刻、柔和悦耳的听音乐等,都可令人感到欣喜满足,发掘美好的经歷,累积珍贵回忆,是建立健康心灵的要诀。

健康兴趣亦有助加强精神健康 。他鼓励市民培养健康、一些感兴趣的嗜好,全情投入活动,能够暂时放下过去及将来的纷扰,专注当下,在餘暇中享受乐趣,重新得力。

至於良好人际关係,用语言和行动向身边的人表达关怀,為他人的努力或成就送上祝福及讚赏,亦可以主动邀请别人参与感兴趣的活动,与人同乐,增进情谊。当然,在有需要时主动向信任的人倾诉或向专业人士求助,避免持续压抑、钻牛角尖,加剧精神负担。

他指出,世界各地偶有发生令人惋惜的暴力事件,但被某些媒体喧染夸大,令精神病患者饱受污名化及排斥,常被错误标籤為暴力、失控或不可靠等,使人愧於為精神困扰而求助,导致问题恶化,甚至不知不觉地自我污名化 (self-stigmatising),眨低自己而承受更大伤害。

事实上,跟据本地研究分析由 201 1 至2020年期间的罪案数字,每 10万名精神病患者估算的每年罪案率為43.3至263.2宗,比整体人口估算的每年罪案率 (453宗)為低,反映绝大多数患者根本守法循规。

他表示,精神疾患只是人们健康状况中的其中一部分,绝不能代表整个人。面对形形色色或不著痕迹的污名化,我们可以尊重、持平及友善的态度去包容受困扰的人,并协助他们走出困局。不论是哪个性别、族裔、身分、地位或职业,任何人也可以追求自己及守护精神健康。

尽快接种新冠疫苗

除了精神健康,身体健康亦十分重要。本地疫情仍然持续,新冠疫苗对预防新型冠状病毒病重症及死亡情况高度有效,尚未接种新冠疫苗的市民,特别是长者及幼童,作為他们的家人或父母,应尽快安排长者及六个月以上的婴幼儿接种疫苗,以得到最有效的保护。感染了新型冠状病毒病绝非一般伤风感冒,有机会併发脑炎等重症,甚至死亡。不要再等,请為家人作出好决定,打齐针,寧早莫迟,减低一旦感染后患重症及死亡的风险。

文章转载︰成报